关于乡村中小学生存发展问题的探究
一、前言
农村问题和农民受教育问题是影响并决定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和人为的作用,我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至今仍然十分突出。反映在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上,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并将其施用于农村。
城乡平等、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必须改变教育政策价值“城市中心”的取向,赋予农村教育同等地位。
对农村教育政策的价值的思考,我们着眼于农村中小学生存发展问题的探究,在于引发对农村中小学存在发展现状进行更深层次的把握和探索。农村教育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首先应该使其中小学的生存发展取得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我国有着占全国人口绝对比例的农村人口,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与提高直接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面对现状,必赢76net线路唯一官方网站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在2011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队伍前往湖南省永州市东安镇,针对隶属东安镇的农村中小学进行走访,展开农村中小学生存发展必要性的探究。
关键词 农村教育;教育经费;教学改革;教师素质
二、正文
一、背景摘要
从国家近十年来出台的针对农村教育的政策中可知,国家非常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在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开始在西部农村实行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免除学杂费,对贫困生还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国家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新举措将有效地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我国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中国大地,基础教育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付诸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奏响,可是,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
结合具体情况,我调研小组就我国农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数据与具体情况,反映农村中小学生存发展现状,对其存在问题出现原因及解决途径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为提高我国农村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结论及原因分析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同样也是个教育大国。农村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在远离都市的农村,因为经济等原因,农村教育远远落后城市.教育水平还很低.农村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流失、教师素质低下、教育经费严重缺乏、教学设施陈旧等等。这些都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严重拖累中国教育前进的步伐,也应是每一个有责任的中国人忧心的问题。
现在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因此农村中小学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有着极大的贡献,它的存在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中国教育要发展,光靠城市里的一些先进学校的精英教育是不行的。这样的精英教育也许会培育出出一些拔尖人才,但不可能实现全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更不可能建成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只有教育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育的水平,起头并进,总体水平才能提高。中国的发展才能有后劲,我国的远景规划才能实现。全民的素质才能提高。国家才能建设成为一个强国。
我们调研的东安农村地区中小学的教育还是比较受当地政府和教育局重视的,据我们了解经常会有政府和教育局的领导前往学校了解现状,从同领导的交谈中我们也能能感受到领导对当地的情况十分了解。从学校本身看,教育配备不能和市镇中小学相比,但是条件并没有特别差,要求开设的课程也都能开设,据同学们说他们最后的考试成绩排名按综合课成绩排名,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开展已经收到一定成效。我们也能感受到这里老师负责的态度,学校整体的学风也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家长也都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们对知识也十分渴望。
我们走过的几所中小学的情况都比大家想象中要好很多,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存在。比如资金问题、师资力量问题、学校本身教育理念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认识到农村中小学生存发展的意义后,我们需要针对阻碍它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究,争取找出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好的办法。
我们了解到,目前农村中小学的发展正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碍,结合此次调研,我们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一)、财力原因
1、资金投入不到位
中国的教育经费之低已成为国内外议论的焦点。据了解,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发达国家为6%;亚洲为5%;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为4%。1994年始,中国的教育经费降到只占GDP的2%(联合国的统计数字),在世界151个国家中,名列149位。中国的人均教育经费之少,甚至不如非洲穷国乌干达。中国的教育经费比体育拨款还低,这在世界上是极其罕见的。再加上挤占、挪用,真实的数字肯定大大低于官方的统计。全国仍有四分之一的县没有普及小学教育,中西部农村中5%~10%的儿童没有机会进入小学;15%~30%的儿童无法接受初中教育。
城市学校一般都能够得到经常性资助和财政拨款,本身就基础薄弱的农村教育获得的资助被称作“希望工程”。以2002年为例,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的总额为5800多亿元,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得到23%的教育投资,其余77%都被用于占总人口不到40%的城市。
此次我们调研前往的芦洪市镇第一中学,教育投入很不乐观,首先教学楼从外观的上特别像危房,学校和集市相连;教室内门不夸张的说一幢就会被撞开,教室内的桌椅板凳和黑板材料都十分简陋;连老师的办公室也很破败,简单的几张桌子拼凑在一起,昏暗的灯光;教职工宿舍也很特别像难民房,只是砖头简单堆砌起来的,房间四处漏风。学校的硬件配备也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基本上所有的素质课都只是开了课却上不了实质的内容。
据统计,东安有3313间微机室,按每个间机房有60台电脑计算,东安中学电脑占有率为13。82%,配比很低。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真实数据计算的结果还要低一些。仍拿计算机课举例,从统计数据上看学校有计算机配置,但据同学们自己说,他们根本没有电脑,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放放电影就算是感受计算机了;体育课也是一样的,他们的操场就是一个长满杂草的小山丘,孩子们说上课的时候集体跑两圈之后老师就叫大家自由活动了;其他素质课也不讲什么实质的内容。
据我们了解,东安市的教育投入虽然不乐观,但是孩子们学习的环境还不是最差的,中国很多农村地区的孩子连一个有一个避雨的上课的地方都很奢侈——教室墙体开裂,地基严重下沉,触目惊心的场面也不鲜见。
在我国,义务教育实行由“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之后,许多人认为“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不到位,是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停滞不前的直接原因。”而实际上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和各省对教育提供了巨额转移支付资金。但是,由于没有明确对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数额,仅以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下拨,给地方财政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一些地方政府把国家下拨给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挪作他用,加剧了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李岚清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批评过:“一些地方教育没有抓好,教师工资发不出去,到县里一查,不少是因为花钱干了不该干的事,而把财政缺口留在农村教师工资上,向上面要补助”。从2001年起,农村教育经费支出的责任由乡镇上调到县,农村教师的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但由于我国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人数庞大,且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地区,县级财政难以承担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巨大责任。因此,“以县为主”并未大幅度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也并未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有切实可靠的保证。而且,一些经济薄弱地区的县级政府,其财政情况令人堪忧,根本无法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也无法解决。
2、教育局的监督辅助工作不到位
此次调研我们也走访了当地的教育局,教育局对教育的落实问题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很多地方虽然地方政府下拨了教育经费但是教育局的管理分配不到位也将导致农村学校经费不到位,教师待遇达不到平均水平。吸引不到好的师资,生源可能会收到影响,相互作用导致学校升学率上不去,引不起政府的重视,经费投入下发不到位,因此,教育局中间调控作用不容小觑。东安市教育局整体办公条件也不是特别优越,从我们的了解中,感觉的出他们对当地的教育还是很重视的,他们也在探索更好的资源分配方式,争取早日达到资源最大利用、最优分配。
(二)、师资力量不足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一词有两种涵义:按狭义理解,这是某门学科的讲授者;按广义解释,是指有威望、明智的,对人们有巨大的影响的人。所以教师的影响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所以教师对一个地区的教育的意义是重大的。现就对在永州所调查的师资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1、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经调查,当地的教师学历不合格已是普遍现象,甚至有些学校尚未有过大专毕业生直接分配到这里任教的历史记载,在职教师中几乎全是通过函授和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文凭的。至于音、美、体及计算机方面的专科毕业生直接分配到当地中学任教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这些学校要补充这些方面的的专业师资,似乎想都不敢想,缺乏这些师资,只好将本应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毕业生拔高使用,安排到中学任教。记得在芦洪市镇第一中学做采访时,当地的学生说,他们的老师都是些回乡的毕业生,学历并不高。
至于小学师资水平更是令人担忧,中学缺乏的师资从本不充裕的小学师资中拔高使用,更是造成了小学师资的进一步缺额,于是将毕业回乡的初中毕业生聘来代课。
学历的不合格,导致总体上的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不高。
2、教师教学积极性受挫,教学质量不高
①贫困县的国办教育事业均为县财政拨款。由有财力的原因,使得各级学校办学资金紧张,甚至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很严重,几乎所有的学校只发给教师基本工资。教师的基本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既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情绪,又影响了教育质量,更造成贫困县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的流逝现象。据了解,当地老师的基本工资每月平均只有280元,维持生计都很困难。
②老师教学积极性受挫。我们发现农村地区中小学老师的学历与城镇老师学历相比普遍偏低,但是,农村地区老师的教学积极性、热情与负责的态度是不容否认的,但受周围教学环境、生源、升学率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能她们的自我效能(指人们对自己产生特定水准的,能够影响自己生活事件的行为之能力的信念)有所降低,自身能力收到限制;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不能自我激励,容易产生消极回避的想法,工作积极性将大打折扣;另外,生源不是很好,导致教师们工作起来缺乏成就感,也在一定出程度上削弱了老师们的老师们的工作成效。
我们此行同很多农村地区中小学的老师们进行了交流,不可否认,确实有部分老师对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感到无奈,日渐感觉自己改变不了现状,工作积极性日渐下降。
3、教师教学模式传统
现在的教学讲究素质教育,就是说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但这里的教师仍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枯燥无味的负担。老师们缺乏教学艺术,教学手段落后,教育手法不科学,这导致学生们学习兴趣不浓,做笔记和作业的负担重,学生的闪光点不易被发现,很难树立自信心。采访中,一个女生说,他们的老师仍让他们背诵大量课文,几乎很少给他们讲解课文的思想,这种在不理解的基础上,只是死记硬背的方式对学生以后的发展甚至是一种阻碍;我们也了解到当地老师很少鼓励学生们看课外书,学生们的课外资源只有基本旧杂志。
4、缺少名师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所谓的名师,是师德、师品、师表的统一,在名师身上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自尊和受尊的正向统一。名师的名望能吸引大批的优秀学生,这面大旗,可使四面八方的学子慕名而来,聚集起麾下。有名师的学校也常成为学生成才的肥沃土壤。但根据我们所了解的,当地的教师学历不高,数量也较少,至于名师就真的没有了。
5、西部支教资源匮乏
国家为了支援各地教育,从03年起施行“西部支教计划”,即鼓励大学生积极去贫困地方支教。但由于这种政策是施行国家分配政策,这就导致教师资源的倾斜:特别贫困的地区国家每年都都会分配支教资源,然而这些地方学生数量本来就少少,每年的分配使得这些地区的师资供大于求,而像永州这种经济中等偏下的地区,虽然师资队伍有待加强,但可能达不到国家分配志愿师资的标准,师资队伍长期没有高质量支援血液的注入。据我们了解,东安农村地区至今尚未有支教老师来此任职。
(三)、学校办学理念
1、学校政策及教师自身认识不到位
尽管不同地区的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同,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整体教学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学校本身的办学理念和作为内在因素对学校本身的什村发展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我们认为,城镇乃至市里的一些外在条件比较好的学校由于办学理念的落后也不见得比农村地区的学校更能在精神和只是上让学生们收益的多。因此,农村地区的学校如果能有比较健全的教学理念,对其自身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农村很多学校政策上没有重视自身的规划和发展,他们没有想到如何在大环境不优越的前提下更好的发展自身。我们走访的几所农村中小学管理这对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流露出无奈之情,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他们特别乐观积极面对自己面临的困难,他们的教学也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能给当地的孩子们好的教育。
我们分析可能因为国家教育部门有规定,教师的工资由财政直接下发到银行,教师凭银行卡到银行自行支取。这一政策使广大农村教师的工资得到了保障,但它却削弱了教师与所在学校经济利益上的联系,再加上教师工资主要是与资历、职称、工作年限等挂钩,与其在学校的工作业绩关系不大,结果使教师普遍形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认识。这使许多教师安于现状,在教学上失去了精益求精的愿望和改革创新的动力,进一步的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课程与教学改革严重滞后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各地中小学都通过各种措施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但是农村中小学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不发达,教育信息获取的渠道闭塞等原因,很难及时接受前沿的教育动态,很多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没有建立起较为系统的认识,更无法在课堂上具体实施。
东安市农村学校中的综合课、信息课、英语课、科学课以及历史、地理、音乐、美术课等虽然开设了,但只是一个形式,并没有真正教学生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而且他们教师的数量严重的不足,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待提高,使得农村教育中的课程改革质量较低。
就我国大范围讲,职业教育严重走下坡路,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新教材内容城市化倾向严重,不切合农村实际情况;再者,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参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严重。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忽视了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厌学,逃学等不良的学习风气。
现在,教育部门都鼓励县级学校的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上示范课。通过上示范课,给农村教师带去新的、好的教学方法,使农村教师能直接感受到“新课标”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教育部门制定这项措施的初衷旨在推进农村课程改革,但是,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送来”的教学模式无法在农村课堂上扎根,农村教师找不到自己课堂与城市课堂最佳切合点,到头来,“新课标”成了一句空话。
(四)、生源问题
现在城市中小学的孩子们的父母的文化程度基本上比农村的父母高,这就使得城市父母对孩子辅导能力就性对来说强一些,也比较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教育观念正在逐步开放和多样化,教育投入也较大。比如说在孩子的购买课外书方面,聘请家教或者让孩子参加课外班,心里有个明确的计划。现在农村父母也比以前要投资的多,但还是寄希望于老师,农村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还和家庭收入有很大关系,正走向两个极端:家庭环境好点的一般会让孩子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然后能考上大学,所以他们宁愿自己吃一点苦也要供自己的孩子去镇上或市里好一点的学校学习;条件差的接受教育的也很多但相对来说重视程度不够,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并不高,与其去上大学不如结婚嫁人早成家,然后想办法工作养家糊口。这两种家庭家长思想的结果致使农村中小学生源质量大大下降。
永州东安芦洪市镇里农村地区中小学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但凡有一点条件的家庭就会让自己的子女到好一点的学校读书,甚至花高价让自己的孩子寄宿在市镇上家庭条件好一些的人家,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到相对较好的教育资源。因此农村中小学的生源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下降,使得学校升学率很难有突破,又走陷入恶性循环中去。
三、推广
(一)、农村中小学生存发展现状
通过资料查询,我们了解到农村中小学生存发展受阻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大致相同,如河北,全省行政建制150个县(市)中,贫困县就有46个,占30.7%,贫困县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50%,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2%。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生活水平低下,这一系列原因致使这里的中小学面临被市镇合并的趋势。据了解,同东安农村中小学面临的问题类似,河北省孟村县农村地区中小学也存在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教育局落实监督辅助工作不到位、师资队伍不够强大、学校教学理念落后等问题。资料显示,在很多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当地的财政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全县教师的工资,更不要奢望有富余的财政投入到学校教育环境的改善中。大部分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理念也做不到破除“资金——师资——生源——升学率——资金”的恶性循环,全国范围内农村中小学的存在和发展都受到制约。
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存在发展问题在我国范围内普遍存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办法
1、破除陈旧观念,提升对教育的认识
经过此次调研,我们都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贫乏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虽然社会各界已经认识这个问题,但它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被解决的。但是农村中小学的存在确实有它的意义所在,上文提及到,农村地区有条件的家庭都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市镇上学习,现在农村中小学被城镇中小学合并的情况越来越多。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支付孩子到城镇学习的费用,综合其他因素,在长期内城镇合并乡村中小学必将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此,农村中小学的存在是必要的,它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除了物质上的支持,更多是思想的提升。
如果有决心,想要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并非非难事。所有的资源配备并不需要一步到位,可以逐步健全,学校利用已有的资源完全可以给学生们好的教育。拿计算机课来说,没有所有农村中小学配备几百台笔记本,可以接受社会各界捐助的台式机,一所学校几十台,安排学生们分批次上机体验,这对农村地区的孩子的计算机启蒙很重要。这种思想类推到其它课程的开设也是使适用的,尤其在文化课的开展上,学校和老师完全可以探索找到好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打破资金——师资——生源——升学率——资金的恶性循环,提升升学率,进入良性循环。
2、政府要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政府是发展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要进一步明确中央、省、县在发展义务教育中的责任。各级财政部门要调整支出结构,优先安排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及时到位正常发放:
一是建议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教师的工资福利、学杂费,市、县财政负责学校的基本建设、教学设备的购建和维护。这样主要是基于教育的长远发展考虑,人才资源是全社会的资源,农村劳动力资源除为农业生产提供后备力量以外,更多的是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人力资源,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培养教育不能单靠农业和农民自己来承担,应该实现城乡统筹,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
二是费不出校,税不入校。学校学杂费收入要全部留给学校作为公用经费,不能冲抵对教育的拨款,不能用于发放教师工资或基建,要确保学校杂费的专款专用。部门对学校的检查应有法律依据,即使是罚款也应全部用于教育。总之,保证费不出校。要出台优惠政策,对教育、学校有关税费实行减免,力争税不入校,为教育营造宽松的环境。
三是实施农村教育扶贫工程,进一步推进帮扶贫困地区农村和帮扶农民家庭困难学生的制度建设。为了尽快解决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紧缺的燃眉之急,在教育投入体制未改革之前,对实行“一费制”地区,现阶段可分别按照教育经费主要支出项目,划分为学校日常运转经费、学生的课本费和教职工工资三部分,采取“县级投入保学校运转、省级投入保发放学生免费教材,中央投入保教师工资”的措施,分项分级负担,确保税费改革后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四是建议中央和省级财政划拨专项资金,一次性地帮助贫困地区农村解决历史遗留下的“普九”欠账问题。或者发行国家债券,专项用于解决“普九”债务。其他有经济能力的县市和乡镇政府,应承担起债务转移的责任,做出计划,采取有力措施,限期偿还。不能让农村学校继续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
3、相关教育部门的政策保证
要加大教育投资,更要保证正常的教育经费及时而准确到位。长期以来,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慢,对教育投资严重不足,不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校舍简陋,设备不全,更缺乏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这些严重地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地教育部门应该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用教育振兴贫困地区的经济,走“科教兴国”的道路,确保教育投资力度,保证正常的教育经费及时而准确地到位,逐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工资待遇,为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师范院校的师资培养要向贫困地区倾斜。企业的转轨,大批职工下岗待业,使得教师这一职业备受人们青睐。近年来师范院校已成为学生报考的热门,这无疑为师范教育提供了高质量的生源。但由于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低,每年能被师范院校录取的考生就很少,即使被录取后也有因家庭经济贫困而上不起学的,这样毕业后回贫困地区任教的师范生就更少。贫困地区的师资队伍不能及时地大量补充具有高学历的新鲜血液,教学质量就很难大幅度提高,这样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因此师范院校的师资培养向贫困地区倾斜是十分有必要的网。
其次,调动地方积极性,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培训。师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加快贫困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仅靠师范院校培养还远远不够,大面积提高贫困地区现有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还要调动地方教育机构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地培训师资队伍。
此外,加大教育投资,保证正常的教育经费及时而准确到位。长期以来,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慢,对教育投资严重不足,不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校舍简陋,设备不全,更缺乏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这些严重地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振兴经济,教育是根本。用教育振兴贫困地区的经济,走“科教兴国”的道路,必须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保证正常的教育经费及时而准确地到位,逐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工资待遇,为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加大教育投资中,还可以调动大、中城市企事业单位扶贫支教的积极性,使贫困地区的学校与大、中城市的机关、商家、厂家等单位结成友好的帮扶关系,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赞助,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
5、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打下文化知识基础,打下面对未来的基础,做好参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备,以适应未来社会广泛的需求,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具有终身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要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而实施素质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提高其综合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其基本对策--来自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调查-中国软科学- 2005
【2】期刊论文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困境与出路-调研世界– 2005
【3】期刊论文我国贫困地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邢台师范高专学报- 2002, 17
【4】谢维和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及其分析1995
【5】张学敏.杨明宏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再思考[期刊论文]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教育学》、《心理学》高等师范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